別人罷工你嘴什麼?談長榮罷工事件。

SHYHYU YANG
4 min readJun 24, 2019
照片來源:報導者 / 攝影 吳逸驊 林俞歡

罷工最大的輸家,不是勞工,也不是客戶,其實正是資方自己。

先說本篇是站在支持罷工的立場討論,對此觀點過敏者可略過。

再說結論,罷工行動最大的魯蛇最終還是資方,長榮不識罷工本質在勞資之間的摩擦,反而傾全力動用關係收買媒體、污名化工會、大動作提告,其實都是枉然。因為現實就是晚回到談判桌上一天,好幾億的銀子就放水流一天,股東、合作企業與消費者的信心就繼續跌停,試問損失的是長榮的股價、招牌?還是那些無名的抗爭員工?

「不喜歡為何不滾?」— 罷工的老生常談

每次罷工事件都可以看到ㄧ些膝反射回應:「不爽不要做!」、「自私自利的一群人」、「為何不提早公告讓大家不便!」。首先我建議有這些想法的人好好去看一下勞動基準法(白話文連結在此),簡言之這是勞工的基本權利,而幾乎你腦海中那些「先進國家」也早就明定了勞工有罷工的權利,差別只在於罷工條件難易度與執行規則的差異而已。

因此看到罷工就不開心的人,何不妨換個角度想想好好沒事又幹嘛罷工?況且在航空人材缺乏的大環境下,這些漂亮空姐如果辭職另謀高就,比風吹日曬,露宿街頭爭福利的成本來得低廉,那罷工又是何苦呢?或許正因為她們相信自己能帶來某種良好的結果或改變產業文化,才願意甘冒風險逼資方上談判桌面對— 這是勞資關係的合法對話手段。

此外不要忘了台灣勞工的罷工權利繫於工會,罷工門檻其實頗高,而這次罷工投票中,更是以極高比率的支持度在工會通過,於法於理都站得住腳,老喜歡把「不爽不要做」掛嘴邊的人,老實說你再怎麼嘴那始終都是別人家的事,還是先改搭別家航空,然後好好瞭解一下勞基法吧。

罷工誰的錯 勞工抗議就是不行?

罷工通常作為勞資談判的最後手段,意味彼此始終無法找到共識。但在許多評論與留言的態度上,好像每一次的罷工都是抗議者枉顧消費者權益,卻選擇性的忽略了資方的責任。從結果論來看,資方作為一個經營管理者,始終無法透過有效方法解決內部衝突,進而導致罷工的果,犧牲了消費者的信任與時間,是否也是一種「經營無能」呢?

長期以來台灣教育偏好從資本家的角度思考事情,順民文化又總喜歡先檢討抗議者,覺得破壞安定的人就是錯的,殊不知每一次衝突前何嘗不是一次次的溝通無效;時至21世紀,勞工作為幫助企業獲利的主體,難道還需要向做臣妾奴僕的心態一般呼之則來揮之則去?這些批判者的價值正反映了台灣勞動環境惡劣至此,其實就是太奴了,又愛棒打爭權力的人,是挺悲哀的一件事。批評者不知道今天勞動基準法中多數的勞工權利,是過去無數的勞權運動爭取而來的,就連你幾天視為理所當然的權利(例如勞保、又例如退休金),都是如此,嘴別人前先想想自己的福利哪來的吧!

未來會怎麼發展?

無論媒體受制於資本影響力帶出多歪曲的風向。毋庸置疑的是勞資關係的結只能倚靠勞資談判處理,並非公領域的輿論可以置喙,勞資終究得回到談判桌繼續談下去,你將工會形象抹得再差,也幫助不了長榮每天實質的鉅額虧損,這也是為何我始終覺得長榮經營者在策略上的無能,持續激化對立只會徒增了更多的時間成本,就像大象踩不死螞蟻一樣。

自三一八抗爭以來便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注意,就是經營者, 哪怕是政府或企業,即便一開始佔有絕對的話語權,但隨著抗爭時間延長卻遲遲拿不出解方時,輿論會逐漸導向「主事者無能」的脈絡發展,以三一八學運來看,那些原本不支持學運的,隨著混亂加劇,也開始累積「為何事情一直無法解決?」的不滿,因為這類人討厭的是混亂,未必有心在乎誰立場有理。

資方是輸家的理由很直觀,因為罷工成員大不了被資遣,隱身在人群中退場,他們的人生不需要面對大眾檢視。但長榮無論在消費者、股東和實質損失上都將十分巨大,在成本高、盈利小的航空業來說是真是糟糕的危機處理。又長榮外傳將招收新血汰換掉不合作員工,其實更反映了經營者的顢頇與無能,他們似乎沒有想過這群新進員工是否也陽奉陰違的加入工會,變成下一次抗爭的成員,只因為公司不願面對現實的管理問題,欲蓋彌彰的處理每一次危機。

依照過去華航抗爭的結果,我認為被一同拖下水的苦主—政府,在某一時間點會強勢主導彼此溝通,雙方都會做出若干妥協,因為大眾運輸是經不起長期罷工的,政府也不可能持續拿人民公帑擦私有企業的屁股,而工會更不可能訴求全拿,但卻能讓更多年輕空服員理解,抗爭是有用的,就連這次罷工,我想這也可看做是華航抗爭成功後帶來的激勵。

未來在民主社會,迷信專制的人日子會愈來愈難過,而那些把專制管理奉為圭臬的長榮管理人,腦袋應該要更新了。

--

--

SHYHYU YANG

UX / 視覺設計工作者,熱愛攝影與寫作。早先讀廣告,第一份工作卻是大學助教,轉了個彎栽入視覺設計的窟窿裏。喜愛涉獵社會、政治、人類學,輕微的知識恐慌症